拍摄于嵊州市越剧博物馆门口易宝配资
七月的嵊州,还包裹在盛夏的暑气里。走进越剧博物馆时,雕花木窗上的戏文纹样还沾着晨光,玻璃展柜里的水袖与头面静静陈列,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的婉转唱腔。原本以为这趟调研会是对越剧历史的单向追溯,却没想到,一些家长与孩子的身影,让我们看见了传统文化传承最鲜活的模样。
我们在宝黛的戏服展示柜前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妈妈牵着穿林黛玉戏服的女儿,淡粉色水袖垂在小臂,发间别着珠花;另一位妈妈正帮穿贾宝玉戏服的儿子整理玉带,指尖仔细抚平衣摆上的褶皱。两个孩子约莫十岁,正站在博物馆的小戏台边,对着手机镜头彩排。女孩对着镜头扬起笑脸,清脆的英文响起:“Hello Kimi, I just learned how to sing Yue Opera. Let me show you!”话音未落,她轻轻抬手拢住水袖,熟悉的旋律便漫了出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唱腔虽带着孩童的软糯易宝配资,却把黛玉的灵动唱得有模有样。一旁的男孩也立刻跟上,抬手作揖,配合着念白。
展开剩余61%画里画外的宝玉和黛玉
我们上前攀谈才知道,两个孩子要一起参加儿童组村越联赛,特意选在博物馆录视频——既想用这里的戏台沾沾越剧的气息,更想通过英文配合经典唱段的形式,让更多人看见越剧。“我们的初衷是用英语来介绍越剧易宝配资,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越剧,让越剧走向世界。”带女儿的妈妈笑着说看着女孩拢袖吟唱时认真的眼神,男孩模仿宝玉作揖时略显稚嫩的姿态,还有两位妈妈忙前忙后的身影,我忽然明白,传承从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有人愿意为它花心思、搭桥梁,让老艺术跟上新语境。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正斜照在门口的“百年越剧”石碑上。我想起馆里那些泛黄的剧本、磨损的戏鞋,曾以为这些老物件是越剧传承的全部,如今才懂得,真正的传承,藏在家长蹲下身讲解戏服的耐心里,藏在孩子模仿兰花指的好奇里,更藏在流利的英文与“林妹妹”的唱腔交织的创新里。它不是博物馆里静态的陈列,而是一代代人自发的热爱与传递——就像那些家长,不用谁号召,便陪着孩子琢磨台词、排练动作;就像那两个孩子,不用谁强迫,便愿意穿上戏服,用两种语言诉说越剧的美。
浙财大调研团队与两位小演员的合影
越剧的美,从来不是只属于过去的。当它能被孩子的眼睛看见,被家长的心意守护,被创新的形式送往更远的地方,这门古老的艺术便有了永远的生命力。而我们在博物馆里遇见的,不只是一段段历史,更是照亮越剧未来、让它走向世界的,点点微光。
华小蕾/文
浙江财经大学“知行浙江”研究社团队/来源易宝配资
发布于:浙江省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