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竹演配资,南特科技向北交所提交的IPO申请进入提交注册阶段,即将登陆北交所。
募资用于产能提升和研发
南特科技专注精密机械零部件研发生产,产品涵盖空调压缩机核心零部件及汽车零部件。与空调压缩机行业四家前五强企业合作,2024年在美的、格力供应链均有一定占比,压缩机零部件市场占有率达13.28%。
招股书显示,本次IPO公司拟募集资金净额2.86亿元,投向安徽中特高端精密配件生产基地二期项目和珠海南特机加扩产及研发能力提升项目。募资规划有清晰战略导向,2.47亿元用于安徽项目,采用“代建-租赁-回购”模式与当地国资委下属合作。项目建成后新增铸造产能3.15万吨/年。3868.80万元用于珠海南特项目,新增精密件年产能4165.6万件,提升研发中心技术转化能力。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报告期内)公司营收从8.34亿元增至10.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19%;扣非净利润从0.44亿元增至0.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6.04%。毛利率从19.51%优化至22.65%,产能利用率超90%。
深度绑定头部企业客户
根据招股书,报告期内,南特科技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为7.44亿元、8.10亿元和9.05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89.20%、86.35%和87.78%。
其中,美的集团、格力电器为前两大客户,合计贡献销售收入6.64亿元、7.45亿元和8.32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79.61%、79.38%和80.71%。
一般而言,深度绑定头部企业能一定程度上保证订单稳定性,但过度依赖也会导致议价能力的缺失。
在第一轮问询中,北交所便要求南特科技说明,客户集中度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竹演配资,与行业经营特点是否一致,并完善相关风险揭示和重大事项提示。
南特科技在招股书中坦言,若主要客户出现不利变化或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可能对公司业务发展、业绩和盈利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电器不仅是公司的第二大客户,还是公司第一大供应商。
这种“后遗症”正在逐步显现,表现就是,南特科技对核心大客户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报告期内,南特科技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分别为4.29亿元、4.16亿元和4.36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1.50%、44.30%和42.26%。
其中,来自格力电器、美的集团这两家客户的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期末合计数的比例合计达85.32%、82.34%和84.89%。这意味着,南特科技的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两大客户的赊销政策。
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速放缓
据南特科技最新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在2025年1-6月,其实现营业收入5.73亿元仅同比增长了7.34%,对应归母净利润6673.25万元,同比增长了15.07%。
需要说明的是,在2025年8月8日的招股书上会稿中,南特科技预计其在2025年1-6月,营业收入约为5.6亿元至5.9亿元,同比增长幅度约为4.89%至10.51%;预计归母净利润6400.00万元至6900.00万元,同比增长幅度约为10.36%至18.98%。
显然竹演配资,南特科技这份2025年半年报,相较其此前预计的数据而言算是中规中矩,并没有出现大的起伏变动。
但细致看来,南特科技业绩增速已是放缓,要知道在2024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幅可是分别达到了12.40%和19.62%。
再将时间拉长来看,在2022年至2024年间,南特科技营收增速分别为13.38%、12.55%、9.86%,归母净利润增幅分别为-23.44%、80.51%、16.66%,业绩增速整体上也在放缓。
南特科技也承认,若未来国家相关行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从而导致下游空调压缩机行业增速放缓或下滑,公司的压缩机零部件市场需求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将存在增速放缓或下滑的风险。
研发投入持续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除了业绩增速放缓外,南特科技研发投入明显低于同行平均水平,也让人质疑其创新水平不高。
事实是,在2022年至2024年中,南特科技不仅研发投入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发明专利数量也难以与大多数同行可比企业相较。
招股书显示,在2022年至2024年中,南特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1956.12万元、2142.51万元、2389.93万元,占当期营收比重仅分别为2.35%、2.28%、2.32%,而同期同行可比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则分别达到了3.69%、3.76%、3.69%。
另外,截止2025年7月末,成立已经超过16年的南特科技,一共仅有15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在三家同行中仅高于联合精密的8项,低于百达精工的39项和华翔股份的15项。
针对于此,北交所就质疑其是否形成较高的技术壁垒,研发成果和在研项目能否持续保持所属领域技术竞争优势。
此外,南特科技在研发投入上也是远不及北交所早前公布的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核算方法合理性及业绩真实性多次被质疑
此外,有关南特科技对于美的集团、海立股份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合理性为何在问询中就遭到了北交所的诘问质疑。
申报文件显示,报告期内,南特科技因铸件产能不足,存在向海立股份采购铸件进行加工之后向海立股份销售精密件的业务,采用总额法核算收入。各期向海立股份销售精密件中使用外购铸件比例为15.13%、78.44%、100%,各期采购铸件金额分别为201.93万元、1,154.45万元、1,939.69万元。
在首轮问询中,北交所就对南特科技日常以总额法确认加工服务业务收入及采购额、在报表列示环节调整为净额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列表调整相关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各期财务报表与收入相关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提出了质疑。
到了二轮问询中,北交所不仅要求说明对于美的集团、海立股份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还在追问质疑"对于美的集团、海立股份等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客户是否存在客户指定供应商、客户转卖或调让给发行人货物的情形"。
及至到了上会现场,北交所依然在追问质疑向海立股份子公司采购铸件加工后销售给海立股份并采用总额法核算收入的原因及合理性。
显然,在此前的两轮问询中,南特科技的解释并没有成功打消北交所的疑虑,这直接导致在上会现场又一次遭到了追问质疑。
从顺利过会的结果来看,针对这一质疑的回复似乎得到了监管层认可,但一旦客户采购策略发生变化,其收入的结构性风险难免被放大。
事实上,自2025年以来竹演配资,有关总额法与净额法的使用纠偏成为了监管重点核查领域,不少上市公司因错误适用总额法导致收入核算不准确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而总额法与净额法的使用不仅关乎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更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估值判断。
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